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打通绿色建材走出去的“血脉” ——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话音刚落,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后,迅速引起海内外热议。
  “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分为五个层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其中资金融通是重要保障。
  正所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随着“一带一路”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足够的资金保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点之一。
  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倡导下,“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绿色经济、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带来了重大机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推进优质产能国际合作,应当成为传统建材工业调结构、补短板,特别是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的重要出路。
  硕果累累
  金融合作网络初具规模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从实践看,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
  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演讲中,习近平还宣布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中国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业内人士表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资本输出,而是多元的国际共建。中国金融机构应与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主动帮助沿线国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毫无疑问,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绿色建材走出去
  培育“造血”机制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表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绿色建材市场也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发展绿色建筑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大发展,共享共荣,也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利益。
  2016年,丝路基金监事会主席杨泽军在公开发言中强调,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保持绿色建材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造血”机制。
  发展绿色建材,支持绿色建材“走出去”,推动新兴绿色建材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合作和绿色发展,正是丝路基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他看来,丝路基金既希望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展项目合作和投资运营,促进我国优质产能、装备制造和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高端产业合作,将先进技术引进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也希望积极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化,充分体现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
  事实上,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潮。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共推金融,助力绿色产业大发展。
  目前以绿色建材、新型建材为代表的建材业主流产业,已通过远大住工、北新建材等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出口,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绿色建材和绿色金融紧密相连,互为依托。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政策频繁落地。不久前,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推动制定和落实防范投融资项目生态环保风险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环境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推动我国金融机构、中国参与发起的多边开发机构以及相关企业采用环境风险管理的自愿原则,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合作项目落地。
  近日,环境保护部又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在生态环保合作领域,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深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环境标准、技术和产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特别指出要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推动设立专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沿线国家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从而为我国绿色建材产业的创新升级造血输血。
  创新金融体制
  金融合作更深入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近4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中国同40多个沿线国家先后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77个境外合作区,合作成果惠及我国和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专家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资金需求非常大,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加强金融领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峰会期间,“一带一路”在融资机制建设方面的一个具体成果就是,中国财政部与柬埔寨、智利、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瑞士、土耳其、英国等26个国家财政部门达成共识并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各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首次就资金融通问题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主要目标是本着“平等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推动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参与各国积极支持相关国家政府加强政策协调,完善融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动员多渠道资金,通过推动金融创新和密切金融监管合作,更好服务于相关国家融资体系建设。
  除了《指导原则》,5月14日,肖捷部长代表中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欧洲投资银行总局长拉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恩佐在北京共同签署《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多边开发银行是推动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发展伙伴。财政部已与六家多边开发银行达成共识,共同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为“一带一路”构建稳定、多元、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为落实上述领域务实合作,财政部还将联合多边开发银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
  专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以及项目的陆续落地,没有高效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一切都是空谈,可以说没有金融的“一带一路”,难以有投资和贸易的“一带一路”。
  继往开来,金融合作升温助力“一带一路”发展“血脉畅通”。通过现有国际多双边合作机构和基金,如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等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给予积极支持成为推动绿色建材产业更好走出去,促进国际绿色产能合作的必由之举。



    
返回顶部